有一種關愛,如沐春風;有一種幸福,潤物無聲。
2020年12月,自治區黨委召開十二屆十二次全會,提出實施百萬移民致富提升、城鄉居民收入提升、基礎教育質量提升、全民健康水平提升“四大提升行動”,補短板、強弱項、固底板,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奮勇前進。
一年來,以“四大提升行動”挈領的多項惠民舉措緊鑼密鼓地鋪開。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,寧夏廣袤的大地上,悄然發生著一系列變化:一個個美好愿景正在變為現實風景,各相關部門協力實干,各族人民踏實苦干,將自治區黨委、政府對百姓的關愛、承諾逐一“變現”,化作身邊實實在在的幸福。
移民日子火起來
說到移民生活的改變,劉克瑞具有代表性。
深山里的家曾讓他對貧窮深入骨髓地懼怕,移民至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弘德村10年時間,翻天覆地的變化,足以照亮他心底的每個角落。
今年,又是劉克瑞家豐收的一年:家里的一頭牛出欄,售價1.4萬元,母牛生了一頭小牛犢后,又懷上了胎。此外,他在村郊的中煙“飛地”肉牛養殖園區入股養牛,去年分紅2.3萬元,今年拿出23萬元入股養牛,年底分紅會更多。
去年以來,污水管網、“飛地”養殖園區二期、主干道路提升改造、村莊綠化、人居環境提升等22個項目落地弘德村,劉克瑞家更是里里外外煥然一新,就連院子里的土廁也升級成水沖式廁所。
隆德縣沙塘鎮清泉村,杜彩霞老人在六盤山工業園區的一家粉絲廠打工,這在過去無法想象,上了年紀的農家老太,還能通過自己的雙手掙得一份尊重和保障。
金燦燦的黃花菜,帶給了靈武市郝家橋鎮涇靈村村民金色的希望;鹽池縣惠安堡鎮大壩村的村民們也因種植黃花菜,給日子涂上了絢麗的顏色。
大壩村黃花菜種植面積4900畝,很多村民今年實現收入翻番。大壩村只是鹽池縣移民致富的一個縮影,該縣全面推進產業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態、組織“五大振興”,將灘羊、黃花菜、小雜糧、牧草產業作為開啟致富密碼的金鑰匙。
鹽池縣又何嘗不是全區百萬移民奔走在小康路上的一個縮影。
借助政策東風,存壯志,埋頭干,祖祖輩輩未能走出貧窮困局今朝得以破解,世世代代不敢奢望的富裕生活如今就在眼前!
居民錢袋鼓起來
每天早晨,吳忠市很多拉面館門口停車位都是一位難求,而到了周末,其它市縣區的游客蜂擁而至,他們將醇厚的湯、筋道的面連同這熱騰騰的氣氛一同滑入口中,在與親朋好友高談闊論的同時,感受著身心的舒展與放松。
每一位慕名而來的顧客,在品味吳忠早茶文化的同時,也為吳忠市的經濟發展做著貢獻。
近年來,吳忠市全力打造“游在寧夏、吃在吳忠”品牌,獲得“早茶文化地標城市”稱號,認定25家吳忠早茶和特色美食示范店。早茶文化的蓬勃發展,不僅成為吳忠市對外輸出的一張文化名片,更成為當地帶動就業、增加收入的重要抓手。
讓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,我區各地都在找準特色,發揮優勢,取得實效。
銀川市突出發展新材料、新能源、新食品產業;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堅持產業轉型高質量發展;固原市實施“消費回流”計劃,大力發展夜間經濟、地攤經濟、家政服務等;中衛市新栽植枸杞5.7萬畝,推行“龍頭企業+合作社+農戶”訂單生產模式10萬畝。
為了讓城鄉居民收入再上新臺階,我區打出增收“組合拳”:強化市場主體、服務消費、新型動能“三大引擎”,為居民實現穩定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;實施穩崗擴崗、創業創新、技能培訓“三大工程”,讓更多勞動者有穩定工作、穩定收入;結合鄉村振興,抓好特色產業、品牌建設、就業創業、農村改革、政策實施“五大法寶”,促進農民持續增收;深化工資制度、社保提檔、救助兜底“三項改革”,不斷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,擴大中等收入群體。
自治區統計局數據顯示,今年前三季度,寧夏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24元,同比增長10.3%。其中,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89元,增加2304元,增長9.1%,增速居全國31個省(區、市)第14位;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05元,增加1046元,增長11.9%,增速居全國31個省(區、市)第6位。
書聲瑯瑯讀起來
基礎教育質量提升行動如同一個強大“內核”,帶動寧夏教育事業“高速運轉”。
一根網線,牽起了銀川市第二十一小學和中寧縣大戰場鎮寬口井九年制學校,相隔近200公里的同齡人,在“云課堂”中共同認知這個世界;石嘴山第十五中學教師李琴利用“5G+VR智慧教室”的沉浸式教育云平臺,展示火箭運輸、升空、入軌過程,讓26公里外的石嘴山市惠農區回民學校六年級學生身臨其境;吳忠市利通區金積中心小學巧借“互聯網+教育”的東風,實現“有線無線網絡”全覆蓋;涇源縣六盤山鎮八一愛民學校利用攝像頭、麥克風、多媒體教學一體機等信息化設備,讓學生盡情遨游在知識的海洋。
一組數字為變化做出最真實的注解。
2021年,寧夏財政預算安排項目資金42.2億元用于基礎教育發展;新建幼兒園20所,增加學位7200個;新改擴建校舍16萬平方米,力爭年內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6%;用好國家級“互聯網+教育”示范區建設成果,完善寧夏教育云平臺,升級“空中課堂”,在線精品課程覆蓋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年級、所有學科、所有章節,供學生免費學習;全區各地公辦、民辦學校實現同步招生,所有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實現100%搖號招生,杜絕考試掐尖招生、提前招生等違規行為;積極推進中考改革,增加中考體育分值,將美育納入中考計分科目;啟動實施中小學校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促進行動,出臺加強學校體育美育實施意見,統籌安排41項學生體育競賽活動;出臺中小學勞動教育實施意見,3個縣入選國家級勞動教育實驗縣,遴選培育100所自治區級勞動教育示范校和50個勞動教育實踐基地。
身康體健樂起來
通過一根網線,西吉縣興隆鎮中心衛生院可治療病種由原來的60余種提高到現在的100余種,2021年遠程診治患者達到1000例以上;透過一塊屏幕,固原市醫療衛生系統與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、解放軍總醫院等區內外33家三甲醫院“面對面”交流……如今,利用“互聯網+醫療健康”,偏遠山區的群眾看病不再“跑斷腿”,一部手機就能在家與醫生“見面面、拉話話”,花幾元錢能享受到自治區三甲醫院專家的診療服務。
寧夏各地圍繞群眾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福祉,持續推進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動,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措施,為老百姓帶來更多“健康紅利”。
一年多來,我區相關部門聚焦群眾看病就醫的“急難愁盼”問題,啟動實施了重大慢性病醫療機構機會性篩查干預,對腦卒中、高血壓和糖尿病等9個病種開展篩查干預;繼續實施農村適齡婦女“兩癌”篩查和新生兒疾病篩查;實施“千名醫師下基層”活動,推進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“提檔升級”;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,建設8個京寧合作中醫重點專科、3個自治區臨床重點專科和27家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、自治區基層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,97%的基層醫療機構建設了中醫館;組建2227個家庭醫生團隊,為619.8萬居民建立電子健康檔案,累計為老年人、0至6歲兒童、孕產婦、嚴重精神障礙患者、高血壓、糖尿病患者等169萬重點人群免費提供健康管理服務。
我區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列出詳細時間表:力爭到2025年,全區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廣泛形成,衛生健康服務能力水平明顯提升,重大慢性病、傳染病、地方病得到有效防治,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8.2歲,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提高到30%……
數字變為現實,靠的是真抓實干;夢想照進生活,需要你我共同努力。(記者 秦磊)
陽光快樂寫在吳忠市紅寺堡區燕寶小學孩子們的臉上。記者 李錦 攝
我區通過創業扶持、就業援助、技能增收等手段幫助城鄉居民增加收入。
我區大力推動基礎教育質量提升行動,著力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。
在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動中,我區通過實施30項具體工作任務,“防”“控”“治”“保”相結合,提升全民健康水平。
我區在青少年中開展“學黨史、聽黨話、跟黨走”主題教育活動,加快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。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記者 王曉龍 攝
2021年,大武口區大力推動產業富民,改造提升安置區設施農業,實施隆惠村、祥河村溫棚提升改造及枸杞芽菜種植基地、星光村星源醋廠擴建等產業項目,促進村集體和農民收入同步提升。